隨著旅游消費日趨個性化多樣化,不少人開始尋找冷門小眾景點,享受“不走尋常路”的樂趣。進隧道取景,到山溪漂流,攀爬野山坡……網絡平臺上,一些博主推薦各種“野生景點”,吸引部分網友前去打卡。不過,“野生景點”地處偏僻,不少是未開放開發(fā)區(qū)域,缺少旅游配套設施和專業(yè)應急救援人員,存在安全風險。任性“野游”不僅是對個人生命安全的不負責任,還可能擾亂公共秩序、破壞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并非旅游出行的正確打開方式。
分析網絡平臺上受關注較多的“野生景點”,有的看似潭水清澈、水面平靜,實則水下暗藏漩渦,曾發(fā)生多起溺水事件;有的看似群山環(huán)繞、風景優(yōu)美,實則臨近地質破碎帶,可能發(fā)生垮塌;有的看似水流不急、水深有限,實則屬于地質災害點位,易發(fā)生山洪、泥石流等災害……為了吸引流量,一些博主在推薦時,往往夸大這類地方的趣味性,而對其所在地氣象條件、地質環(huán)境等缺乏必要說明,容易使一些慕名前往的人疏忽了對各類風險的防范應對。
“野生景點”存在不少安全隱患,治理任性“野游”需凝聚眾力,相向而行。對于旅游主管部門來說,需要做到全過程、全鏈條管理,持續(xù)加強預警體系建設,大力開展旅游安全宣傳,積極做好預防性安全保障工作。對于景區(qū)來說,應當完善管理制度,針對生態(tài)脆弱區(qū)、游客禁入區(qū)等,不僅要有警示提醒,還應設立安全屏障。對于網絡平臺來說,應當注意內容審核,加強風險警示,及時下架未經安全風險評估的“野生景點”推薦內容。作為游客,需要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意識,掌握必要的應急避險知識,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。多方配合、協同發(fā)力,有助于建立健全“野游”長效治理機制,最大限度保障出游群眾安全。
任性“野游”增多,也反映出人們旅游需求的旺盛。從根本上看,減少任性“野游”,讓更多人游得開心安心,需要增加高質量旅游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。旅游目的地當思考,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,根據市場需求,研發(fā)推出個性化、分眾化的旅游產品,增強體驗性和互動性。另一方面,也要在景區(qū)科學管理上多下功夫。優(yōu)化服務的意識更強一些,創(chuàng)新供給的力度更大一些,才能把更多游客吸引到正規(guī)景區(qū),讓人們更好體驗出游樂趣,乘興而來、盡興而歸。
旅游是放松身心、親近自然的過程,游興再濃,也應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,做周全準備、保平安無虞。行有所止、防患未然、攜手努力,才能營造更加安全有序的旅游環(huán)境,不負一路美景,收獲更多美好與舒心。
(來源:人民網)
(編輯:王思博)